被妈妈催过的都深有共鸣!这个登上热搜的常见行为,到底基于一种怎样的感情

有一种慢,叫做妈妈觉得你慢。

近日,话题“为什么妈妈看见你拖拉就会催促你”登上热搜。

评论区里,无数老母亲都在诉苦:“早上喊800遍起床,结果娃还在被窝里抠指甲”“我家儿子也一样,洗澡前能磨蹭半个多小时”……如今,“终于有人能懂那种无奈了”。

但也有网友说,自己就被这种催促压得“喘不过气”,读书时被催着用功,毕业后又被催婚,就算刚生了娃,还是被老母亲催着早点起来喂奶。“我都这么大了,难道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吗?”有网友说,自己为此可没少跟母亲吵过架。

类似的亲子矛盾在日常生活中并非个例。有人说,就像这段日子突然降温了,不管你穿多少,仍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多位相关医生表示,大家不能单纯用对错来给“妈妈的催促”下定义,这个带有成长性的人生话题,没有标准答案。

试着理解孩子的“慢”

最近天黑得越来越早,35岁的陈女士(化姓)觉得自己的耐心就像这秋日的阳光,正一点点变少。

上周末,她像往常一样坐在女儿身边辅导作业,可看着看着,就发现不对劲,“一道数学题她要做10分钟,写篇作文半小时写了150个字。”眼瞅着桌上闹钟的时针从“7”转到“9”,女儿还对着练习册在发呆,陈女士脾气就上来了,嗓门也跟着高起来:“发什么呆?快做啊!”

“不是,这题目有点难,能不能别对我吼?”看着满眼泪花的女儿,陈女士突然很内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被母亲反复催着练琴,同样也是那么委屈。

此后几天,陈女士都没从这事里缓过劲来,吃不下也睡不着。原本立志当一个好妈妈的她特别迷茫,不明白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点着。

“从检查结果来看,陈女士并未出现器质性病变,只是还没与自己和解。”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宁波市北仑区春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科医生欧高胜在得知来龙去脉后安慰,“这不怪你。”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光照时间缩短、温差变化等都会影响大脑中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夏天及秋冬时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原因。中医理论中同样有相应说法,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易出现肺气不足、气机不畅的情况,导致低落、悲伤等情绪反应。

欧高胜表示,家长面对孩子“慢”,应该试图理解,并用合适的方法去帮助他们。“7~12岁孩子的专注时间只有20~30分钟,磨蹭是大脑电量告罄的‘信号’。不能只盯着孩子的不足,而是要试着与她们共同进步。”欧高胜说,在育儿过程中,家长总希望孩子能“一步到位”,如睡觉不夜醒、早起不赖床、动作迅速等,却忽视了这种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针对家长头疼的孩子写作业拖沓问题,欧高胜建议可试试“番茄钟法”重建节奏,将孩子的作业时间设置为25分钟,到点后休息5分钟,让孩子站起来动动或吃点水果。

此外,他呼吁家长把“否定”换成“赞美”,如“这周做题的时间比上周快了10分钟,值得鼓励”“你刚才思考的样子特别专注,妈妈看到你努力了”,用具体的肯定激发孩子内驱力。

妈妈的催促本质源于爱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这种‘妈妈觉得’的情感延伸产物,本质源于爱,这种爱不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但会因孩子所处人生阶段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主观认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三科副主任医师江小英说,对于自制力较弱的低年龄段孩子,父母适当催促能起到正向帮助,但在需要独立与自由的青春期孩子眼中,这种“过度关心”可能适得其反。

为让孩子少走弯路,家长恨不得把他们几十年所经历的人生经验压缩成硬盘,直接往娃的脑子里塞,可实际情况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男少女难免会被错误路线上的风景吸引,并津津有味地把爹妈吃过的苦再吃一遍。

“这种冲突在父母知识水平较高的家庭中更为强烈,孩子成绩不理想是导火索。不是说孩子考得差,而是其分数没达到家长的期望值。”江小英对此印象很深,有位妈妈是个从小是学霸,先是通过努力走出偏僻的县城,之后作为引进人才落户杭州。这位妈妈习惯性地将自身取得成功的方法“黏贴”到儿子身上,把“好好学习多刷题”作为口头禅,却忽略了并非人人都是优秀的“千里马”,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力量突出却速度欠缺的牛,承受不了日复一日的催促高压。

在被医生告知儿子存在混合型抑郁焦虑后,家长满脸委屈地表示:“我明明是为他好啊。”

江小英说,妈妈的催促其实是保护本能与成长交流交织而成的复杂产物,拖拉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标准,即使换一个动作,这个逻辑依然成立。

约束容易,放手却很难。她说,家长要学会“放权”,并逐步适应从守护者到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在确保安全且不过分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发出不同的声音,让他们去尝试想要的生活,少重复一次善意提醒,都是一种无声支持。

当然,这种默契是相互的。江小英也常常告诫青少年不要钻“牛角尖”,别过分放大父母某句语气过重的指责,甚至因此在心底系下成为无法缓解的“死结”,要相信,好好说比发脾气更能获得共鸣。

“别觉得妈妈的催促烦,只有当你成了父母,才能体会这份良苦用心。”江小英说。

是啊,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他(她)用一次次离开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编辑:朱嘉乐

原标题:被妈妈催过的都深有共鸣!这个登上热搜的常见行为,到底基于一种怎样的感情 来源:潮新闻

上一篇:以练筑防,家园共护成长 ——沣润幼儿园防拐骗演练活动
下一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融智行动”30所创新校的探索与实践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