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情侣:如何培养恋人之间的安全感?

来源:简单心理Uni

本文字数3100+|阅读预计需要8min 

文|范雨轩(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爱情可以说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每当回想起和恋人之间甜蜜的点点滴滴,心里面也会觉得甜甜的。

可是恋爱之中也不全是美好的情景,常常会有一个叫做“安全感”的小妖怪跳出来捣乱,要是它没有被满足的话,就会上蹿下跳,搅得双方都不得安宁。

“你根本就不爱我,我在你这里都感觉不到安全感”

“我都做了这么多了你还想我怎样,你告诉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给到你安全感”

“你都对我不耐烦了,你现在这个样子就让我很没有安全感!”

这样的对话似乎在许多恋人的日常交流中都有出现。其中一方有万分的委屈,自己只是想要个安全感,但总是不能被对方理解;另一方又无比疑惑,不明白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安全感要怎样才能给对方。

图/pexels

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被理解、被支持、被爱、被接纳的需要,当这些需要能够被满足的时候,会带给我们一种安心的感觉,让我们可以去勇敢地进行探索和冒险。这些被满足的需要就是我们安全感的基础。

虽说安全感是每个人都有的需要,那为什么有的人充满安全感,可以自信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事件;而有的人却常常陷入惶恐不安当中呢?

不同的应对模式根植于我们从小形成并一直延续的依恋关系之中。

图/《爱乐之城》

依恋关系是什么?

依恋,是我们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结。它来自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留存下来的、作为哺乳动物的求生本能:我们的人类祖先不得不应对自然环境中大量的致命威胁,在危机的情况下若能维持与主要照顾者的肢体亲近,则可以大大的提高生存几率。

可能有的人会有疑问,依恋会不会造成依赖呢?会不会使孩子一直黏着父母,难以独立?

实际上依恋与依赖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安全的依恋关系会让我们更不依赖。

依恋的目的在于,当我们得到主要照顾者的照顾和保护之后,可以有效的降低情绪的波动程度,重新回复到自认为安全的状态,以持续对外在世界的探索。

比如当小孩子因摔倒而哭泣时,若是能得到母亲及时的抚慰,很快就能止住眼泪重新出发去玩耍了,也不会一直缠在母亲身边。

 四种依恋关系类型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根据“陌生情境实验”发现了四种依恋关系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混乱型。

  • 安全型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温和细心、连贯且反应快速的回应,使得他们充满自信和好奇心。

  • 焦虑型的孩子得到父母回应的连续性很差,有时反应迅速而有时又不然,这会让他们形成“我只有表现得足够好,才可能会被满足需求”,这使他们时常感到不安、焦虑并且比较情绪化。

  • 回避型孩子的父母往往是疏远而冷漠或严苛而挑剔的,孩子会认为没有人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能靠自己来满足,在情感上也如同父母一般隔离而闭合。

  • 混乱型的孩子则表现出不可预测的特征。

依恋类型与恋爱中安全感的关系 

研究表明,儿时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会伴随终身,对于我们的行为处事、人际交往以及亲密关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在压力状态下本能地做出符合自己依恋类型的反应。

下面这张表可以反映出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不同反应

可以看出,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人都是充满着不安全感的,二者的区别是焦虑型会拼命地寻求安全感,期待自身需要被满足。

对于焦虑型的一个很大的误解是他们总是富有攻击性和咄咄逼人,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求救;回避型会从根本上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没法被他人满足的,只能靠自己给以安全感。

焦虑型和回避型的组合很糟糕,却又非常常见,往往陷入追-逃-追得更紧-逃得更远的恶性循环当中。

如何培养安全感? 

下面就进入重点啦!要怎样培养恋人之间的安全感呢?

我更倾向于使用“培养恋人双方的安全感”,而非“给另一方安全感”的说法,一段安全的关系不只是其中一方的责任,双方都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和付出。

 1.了解自己的依恋关系类型和常用的应对方式 

我们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恋爱。

了解自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当我们看到自己的依恋类型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和影响我们的,以及我们会采用什么常用的应对方式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

这里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帮助更好地进行梳理:

将一张纸一分为二,在左侧列举一些容易引发依恋模式的场景(例如恋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回应你的消息,或者与恋人长时间的分离),以及在这些场景里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为。然后在右侧列举理想状态下你认为最好的、最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结果。然后问问自己,如果按照左边的想法去行事,真的可以得到右边的结果吗?

图/《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如果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在焦虑、愤怒、指责、攻击、逃避、疏离等种种情绪和反应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需求是什么,就可以更直接地表达出真实的需要,这远好于拐弯抹角、层层掩饰的表达。

我和女朋友刚在一起的时候,她对于我“前任”的事情非常在意,常常会说“你是不是还喜欢XXX”,“你怎么不回去找XXX呢”。

对此我也感到有些烦躁,不明白为什么总揪着过去的事情不放,有时还会因此发生争吵。

直到某一回再谈到相关的事情时,她跟我说“对不起我又焦虑了,我也不想这个样子的,可就是会在意嘛”。

这时我才深深地感觉到她在咄咄逼人的话语背后潜藏的担心和无助。她很重视我们之间的关系,想要的不过是我的支持和陪伴。

看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也可以更耐心地对待她的焦虑,她也会感到相比之前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2. 了解对方的依恋关系类型和常用应对方式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我们的恋人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我们对恋人的依恋类型有足够的了解时,就可以知道对方一些常用的应对方式,也可以更好地拨开迷雾看到这背后真正的需求。

有些时候知道对方很多行为并非是针对我们自身,而是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做出的本能反应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安心许多。

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一张纸来辅助进行,纸的左边写下情境和对方的应对行为,右边写下你理解到的对方的需求,然后问问自己,在看到这些需求之后,是否还有那么强烈的情绪反应吗?

当你看到你的恋人在所谓的“作”、“闹”、“夺命连环call”背后,实际上是他/她对于获得你的关心和支持的强烈渴望时,就不会觉得对方是在无理取闹,由此可以做出更加积极的回应,打破原先的负性循环,让双方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安全。

 3. 进行沟通和商讨 

恋人不是敌人,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建立安全的关系才是共同的目标。恋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有一些可供参考的用来探讨的问题(用A和B代指恋人双方):

在什么情境下会让你们有不安全感?

A这时候会做些什么?

A这样做的目标是什么?

是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A有达成想要的结果吗?

现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A这么做真正想要表达的需求是什么?

A这样的需求有被B看到理解到吗?

如果没有,那B看到的是什么?

与A想表达的有什么不同?

B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

B做出这样的回应是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是否达成了B想要实现的目标?B想要传递出来的需求是什么?B的需求是否有被A理解到?A看到是什么?又会做出怎么样的回应?

图/pexels

用这些问题帮助找到相处中的负性循环,然后用下面的问题尝试做出改变: 

双方存在着哪些误解?

在过去的互动当中有哪些因素在阻碍着双方尝试新的方法?

可以做些什么让事情变得不一样?

对这些问题每多了解一分,彼此的信任也会多增加一分,安全感也会越来越牢固。

培养安全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用太过着急。

按照上面的这些方法去尝试,用心对待你的恋人,多一些感受,少一些分析,让对方感觉到你愿意关注到他/她的需求,愿意给以陪伴、呵护和支持,相信你们之间的羁绊一定会越来越深厚,安全感也一定会越来越强烈。

最后,祝天下所有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

排版:奇奇

责编:Aurora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